光伏業復蘇前景迷茫 產能過剩仍是最大阻礙
發布時間:2013-11-01 新聞來源:一覽光伏英才網
2013年以來,在國內政策利好頻出的推動下,國內光伏行業呈現出過去一兩年時間內未曾有過的回暖之勢。然而,無論是雙反和解還是政策利好,近期一覽光伏英才網人才儲備中心透露出來的數據表明:中游生產型企業人才過剩,下游電站人才極其稀缺。從這里可以看出一個明顯的事實:中國光伏行業面臨驚人的產能過剩。這將成為光伏業復蘇的最大阻礙。
國家能源局在2013年1月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提出將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并提出今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10GW。這一數字是2011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容量(3GW)的3.3倍,是2012年4GW的2.5倍。然而,不斷擴大的裝機規模并不能挽救整個行業的過剩。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光伏產業有40GW的產能,即使2013年的10GW全部上馬,也有30GW需要自謀出路。換句話說,中國光伏有2/3的產能屬于過剩的范疇。
對此,國家能源局仍然是以大幅增加裝機規模的方法采取“救市”行動。2012年出臺的“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到2015年裝機總規模達20GW的目標很可能在2014年上半年就提前完成。
中國光伏業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發展迅速,其根本的原因有兩個。技術的選擇以及政府在資金上的扶持。
為生產太陽能電池,有多種關鍵性技術可供生產企業選擇進入該行業。與日本、美國不同的是,中國企業選擇的是只需購入設備就可以進入的多晶硅技術,使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利用大規模生產的方式壓低生產成本。而日本的光伏業則一味地追求光能轉化率以及如何減少對多晶硅的使用上。然而對于市場而言,不論轉化率有多高,對于家庭分布式光伏而言,由于總體面積較小,所帶來的差異性不大,對于大規模光伏而言,土地面積又顯得不那么重要。而在多晶硅的使用量上,一旦多晶硅價格暴跌,這些技術就變得毫無意義。因此,盡管缺乏高端核心技術,但這一選擇注定了中國光伏業的快速發展。
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對新興產業的“過熱”也為產能過剩埋下了隱患。財政補貼、政府擔保、減稅、批地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令光伏企業在“增收不贈利”的環境下高速成長。尤其是政府補貼竟然成為光伏企業盈虧的關鍵性要素。據了解,三安光電在2012年、2011年以及2010年三年間,分別獲得政府補貼3.28億元、8.05億元以及2.53億元。分別占到了該企業當年凈利潤的40.5%、86%和60.4%。
目前光伏業內已經意識到去除過剩產能與整個行業的復蘇密切相關。并購重組似乎成為解決現有產能過剩的重要手段。過剩產能難以尋覓出口,產品價格低位徘徊,企業的收益水平也就難以改觀。而總結產能過剩的誘因,避免低端產品泛濫導致的惡性競爭,以及如何由單一的“扶持”走向加強監管則成為中國光伏回暖的關鍵。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 |
![]() |
![]() |
![]() |
![]() |
![]() |